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实践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跟上不要掉队” 师生调研团队,于 2025年1 月 8 日至 14 日,奔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两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活动。调研团队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政企座谈、数据分析等多元化调研手段,系统梳理智慧农业推广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乡村绿色转型贡献高校智慧力量。
田间走访:倾听基层真实心声
在白湖镇,调研团队深入 6 个行政村,走访了百余家农户及农业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发现目前白湖镇智慧农业推广主要存在三方面共性问题:其一,部分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先进技术认识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也较为单一;其二,物联网设备覆盖率较低,老年群体在智能设备操作上存在较大畏难情绪;其三,智能灌溉系统、环境监测设备等因购置成本高昂、维护难度大,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

龙亢镇作为皖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大镇,近年来积极借助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逐步向气候智慧型农业迈进。调研期间,10 名土地资源专业本科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们面对面交流,完成有效问卷 106 份,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记录下技术落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团队发现了三个关键问题:
其一,技术应用两极分化:种植大户凭借自身资源和学习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智能设备,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小农户则大多依赖传统种植经验,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较为迟缓;其二,维护成本成 “拦路虎”:部分农户虽有心使用智能设备,但因设备维修费用高昂、配件获取困难,最终无奈放弃,严重阻碍了技术的普及;其三,政策认知存盲区:超过三成的小农户对气候智慧型农业补贴政策了解甚少,导致他们在选择新技术时有所顾虑,错过政策红利。

政企共话:聚焦智慧农业落地难点
在白湖镇镇政府,调研团队与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乡村振兴工作站的负责人举行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会。镇党委委员陈雯详细阐述了当地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智能农机试点推广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与经验,同时也坦诚指出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如 “技术成本偏高”“农户接受度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等难题。

“项目验收不是终点,让技术扎根才是难题。”在与龙亢镇农技站的访谈中,技术员4C(化名)提到:“政策推广既要‘上传下达’,也要‘因户施策’。”据其介绍,当前农户对新技术接受度差异显著——部分大户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但小农户常因文化水平限制“吃不透政策”,甚至因维护成本高而放弃使用。


青春建言:立足实际开出“良方”
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诸多堵点问题,调研团队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政策优化:建议对小型农户实施阶梯式补贴,根据农户的实际种植规模和需求,提供差异化补贴,有效降低设备使用门槛,提高小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技术下沉:联合企业开发 “一键式” 智能设备,简化操作流程,使设备更符合小农户的使用习惯,让技术真正变得触手可及。
人才培育:推动农技站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向培养本土技术推广员,为乡村打造一支 “带不走” 的技术人才队伍。智慧农业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要让技术真正融入土地的每一道纹理。
“对智慧农机购置实施差异化补贴,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共建设备共享平台,以此激发农户采纳智慧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调研团队队长强调:“智能农业设备的推广需要专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掌握智慧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
一位农业企业负责人称赞道:“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既具备专业高度,又紧密贴合我们的实际需求。”

青年担当: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有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验收不是终点,让技术扎根才是我们的使命。”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完成了完整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多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相关成果已提交至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团队成员表示:“我们将持续跟踪龙亢镇技术落地情况,立志做智慧农业的‘播种者’,让科技之雨滋润每一寸田野。”“跟上不要掉队”,不仅是团队的誓言,更是每一位土地资源管理者的使命。通过这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信息,更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必须扎根于土地,服务于人民的生计。
“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数据只有与田间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调研团队队长感慨地说。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合肥市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