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无为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耕地系统蝶变观察

[发表时间]:2025-08-31 [来源]: [浏览次数]: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号召,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将课堂所学融入广袤大地,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无为而治,试半耕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指导教师程超带队于721日至30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无为市都督村、黄埠村国家试点实地调研活动,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保护,在行走中体悟乡村振兴脉动,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05_203646_962

图为团队实践成员在都督村党群服务中心调研的合影

脚步丈量土地变迁:从“碎田图”里读出整合智慧

在调研行程中,团队的足迹遍布无为市都督村和黄埠村两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深入到都督新村、毛公山、芋棚、龚滩、张坛等40多个村组、近200平方公里村域进行实践调研。踏入清晨的都督村,脚下平坦的水泥路径直延伸至田间,眼前连片的稻田绿浪翻涌,生机盎然。然而,回溯半年前,这里还满是被田埂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巴掌田。“整治前,都督村有1000多块田,田块散乱,田坎错综复杂”都督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如是介绍。现如今那些曾经令人晕头转向的田坎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3050亩大小的标准化田块,大型收割机可以沿着新修的宽阔机耕道往来作业,顺畅无阻。在都督村的调研中,团队成员穿梭于田垄之间,在泥土的质朴气息里,深刻领略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革。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首批试点区域,都督村的变化,宛如一本生动鲜活的政策实践指南,清晰展现出国家战略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微信图片_2025-08-05_200609_469

图为都督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实践调研团队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情况

走访调研整治实效:从“村民故事”里看见整治成效

儿子外出打工,3碎地荒了两年,想租没人要。730日,团队在黄埠村走访调研过程中,一位老人和团队成员提到,2023年旱改水等农用地整理后,其耕地被种粮大户以每亩每年几百块的价格承包。一年租金两千多元,够我买药吃饭了。据资料介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后,全村19户无劳动能力家庭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益,闲置耕地利用率从整治前的35%提升至100%。从荒田变成老人的“养老钱”,黄埠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整合模式,让闲置耕地重新产生价值,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又让弱势群体共享发展红利,这种“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转化,正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精准滴灌”的生动体现。

603c7e877bc3266655c409ad8e9e1df7

图为黄埠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小块并大块”田块场景

纸笔记录实践心得:从“老乡话”中听清整治挑战

整理实践笔记时,团队成员也发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在都督村,一位种粮大户满脸愁容地说:地是整好了,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想找个长期干活的人,比找媳妇还难。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土地整治后,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的持续投入、小农户与大规模经营模式的有效衔接等问题,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硬骨头。这些现实难题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土地整治筑起了良田的骨架,却还需填充人才、资金、机制的血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只是乡村发展的开端,后续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才是更为关键的挑战。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难题,让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明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路上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只有听清老乡们的心里话,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让整治后的土地真正长出可持续的希望。

图为黄埠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实践调研团队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情况

每到一处,调研人员都与当地农户进行深入访谈,累计走访了近400户农户。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团队成员细致了解了他们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利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改革的期望,真切感知农村现状和改革带来的变化。回望这片土地和这段时间的实地调研,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魅力,不仅在于让耕地数量更优、质量更高、生态更好,更在于它用系统性思维,重新编织了乡村的生产与生活。而我们记录下的这些实践与思考,希望能为更多乡村的变革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在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征程中,不断谱写出和美乡村建设新篇章。